姜鹏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记者王斌7月4日消息:《史记》中表示官员俸禄的“二千石”的“石”字究竟该如何读音?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最近却在网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论。
近日,随着央视百家讲坛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的播出,一位年轻的学者逐渐走入了观众的视野,他就是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姜鹏。在节目中,主讲人姜鹏以其独特的讲述方式,冷静客观的分析赢得了很多网友的好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质疑,其中一项就和上面提到的“石”字的读音有关。
姜鹏在节目中将“二千石”的“石”读作“shí”,有不少网友认为应该读“dàn”,并称“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将这么简单的字都读错,太不应该”,甚至有网友直斥其“误人子弟”。那么,“石”字在这里的正确读音到底是什么呢?一个连中学生都会读的字,大学老师真的不懂吗?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王立群先生以前在百家讲坛讲《史记》的时候也读“shí”,也曾遭受质疑。看来这个问题并不简单,记者又查询了手头的两本字典,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版),其中“石”字没有“dàn”的读音;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其中“石”字“dàn”的读音后括号中有一段说明:“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等。”
为了真正搞清楚“石”字读音的演变,记者采访了几位专业人士。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历史小说家史杰鹏先生表示,“石”和“担”的情况属于同义换读,把“石”读作“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因为“一石”和“一担”的分量相同,因此产生换读。宋代以后,把“石”读为“担”日趋普遍,但也只限于民间,“石”的“dàn”这个音,在《康熙字典》中也不见载,可见这个字的俗读当时并没有得到官方承认。史杰鹏为此专门在《文汇报》文汇学人版发表了文章《“二千石”之“石”究竟怎么读》来阐述这个问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副教授郭永秉先生认为,汉代的“二千石”肯定不能读“dàn”音,当时还没有这个读音。
由此可见姜鹏在节目中读作“shí”并不错。对于网友的质疑,姜鹏显得颇为坦然,他表示,网络上的质疑是一个健康现象,问题就是应该被用来讨论,这样才能使大家进一步理解某些有疑义的问题。对于“石”字的读音,他中学时也是读“dàn”的,上了大学才知道应该读“shí”。关键是讨论的过程中不能先入为主,固执己见,一看到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就立刻认为是错的。
对于“石”字的读音,几位专业人士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但我国文字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今天的读者和观众该怎么对待呢?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姚胜先生认为,不论是学者还是学生,专业非专业,都按常用字音读,但专业学者应当知晓古音;郭永秉先生认为,中小学生接受的有些知识是与学理不合的,老师遇到这种问题,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是学理正确的,但为了考试,也应该告诉学生怎么答题符合教学大纲不会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