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提示:安徽热线 > 安徽新闻 > 要闻 > --> 如何避免就业“两极分化”?
如何避免就业“两极分化”?
2013-12-31 10:04
责任编辑:网络转载 来源:我要投搞 打印
【字号

  新华社合肥12月30日电(记者杨玉华、周畅、刘美子)记者在安徽部分高校、人才市场和劳动人社部门采访了解到,近三年,安徽省高校每年离校未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就业季应届和非应届生“叠加就业”。专家指出,日趋严重的“叠加就业”现象需关注和重视。

  “叠加就业”现象

又到一年毕业季。记者从安徽省劳动人社部门和部分高校了解到,“新人未签故人犹在”的毕业生“叠加就业”现象日益突出。

丁亚琼是安徽大学中文系2013届研究生,虽然毕业快半年,但目前仍未找到工作。在校期间成绩优等的她,从去年开始就广投简历,并报名参加了公务员考试,遗憾的是投出去的简历大部分石沉大海,今年她不得不与学弟学妹们一起竞争就业岗位。

来自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近三年,安徽省离校未就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11年离校未就业人数为16000多人;2012年增加到23000多人;2013年攀升至30000多人。

离校未就业者与应届毕业生叠加,使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日渐庞大。

安徽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孙自盛告诉记者,今年该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与去年相近,目前已接待的企业招聘场次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前几年离校未就业群体有可能挤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市场“三冷三热”

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近年大学生求职人数增加,但一些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仍然“就高不就低”,呈现“三热三冷”的就业格局:

公务员企业岗位热,基层就业岗位冷。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日前结束,152万人审查合格,招录岗位1.9万个,考录比约为77:1。

一些国企高薪行业也“挤破头”。农行安徽省分行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夏天该行招聘一线柜员,没想到报考人数超招考指标数倍,有不少名牌学校的硕士甚至博士生前来应聘。“一个财会专科毕业生就可胜任的岗位,居然有博士生愿意放弃专业前来应聘,不正常。”

然而,面向基层的岗位却少人问津。安徽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齐建平告诉记者,安徽每年会招考边远地区的特岗教师,按照规定,从事特岗教师三年就可直接入编教师,即使这样,每年的特岗教师招考仍有空缺。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副处长笪春华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12年安徽省提供了4000个基层公益性岗位,但最终录取时只有3738人,有200多个岗位空缺。

农民工就业热,普通大学生就业冷。黄超是航嘉(合肥)科技园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今年该企业需要招聘一线员工2000人左右,但目前招的并不理想,现场招聘、网络招聘、熟人招聘,只要想到的点子,都用上了。“没办法,缺人的企业太多,农民工成了‘香饽饽’。”在安徽不少工业园区,制约企业开工的重要因素是“一线工人招不满”。

37岁的魏元元是合肥市滨湖新区的失地农民,他告诉记者,现在农民工就业选择的范围大了,“要求有五险一金是基本的,待遇也不能差了。”

但对一些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说,挑工作很难。在合肥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的2013届毕业生王娟告诉记者,刚找工作时想着大学生工资最少也要一个月4000元,后来才发现好多单位的高薪工作要有工作经验,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起薪只有2000多。“后来只好把求职期望放低,就这样还是很难找到工作。”王娟说,她现在打算先在一家民营企业干着,等有工作经验了再找其他工作。

技术型人才就业热,学历型人才就业冷。今年4月,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2013届就业数据显示,从就业整体情况看,电子、机电等工科类岗位需求较多,而行政、文学、哲学等文科类岗位相对较少。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左其琨介绍说,在4月底的分类统计中,高校毕业生就业“两头热,中间冷”的特点明显,即专科高职生和研究生签约率较高,本科生签约率最低。左其琨分析认为,专科高职生的专业多属于技能型、应用型,工资待遇期望值相对合理,工作稳定性强,受企业欢迎的程度较高。而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等,求职方向、自我定位比较成熟、准确。相对而言,本科生往往对自身的工作定位不够准确,期望值较高,就业率偏低。

  结构性矛盾

相关人士指出,高校毕业生的“叠加就业”和就业市场“三冷三热”格局,反映了目前就业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培养失衡的问题,需引起各方重视。

安徽省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吴传华表示,在教育产业化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扭转,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未完成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基本现状难有改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普通工人即“蓝领”岗位的缺口将与“白领”岗位饱和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日趋突出。

笪春华认为,目前就业市场的冷热不均背后是就业观和人才培养的两极分化。学历型的人才培养过多,而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足。

笪春华认为,高学历人才培养招生越来越多,这些毕业生就业观是“就高不就低”。高学历人才涌向机关当公务员,而非涌入企业进行研发、技术创新,这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

专家建议,随着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简单的做大学生就业工作不是办法,而应该就整个就业市场通盘考虑,采取政策“组合拳”,扭转这些现象。

当务之急是加大职业型人才培养。吴传华指出,在制造业发达的德国,学生可以选择职业教育,也可以选择普通教育,而在中国是都想上大学。特别是当前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始“走偏”,在办学中一味求“大”,不愿意精耕“职业技术”,导致人才培养的泛化。国家应重视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构建起学术型、职业型的双向培养渠道。

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笪春华认为,“学而优则仕”仍然是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高校毕业生更加愿意去考公务员和进国企就是例证。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普通劳动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够高。因此,需改进当前收入分配格局,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营造出重视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

此外,有针对性帮扶困难就业群体。孙自盛表示,目前高校就业难的群体特点为:女性学生偏多;基础性学科学生多;技能不突出的,即个人实践能力不强的;家庭困难或身体不好的。针对这四类就业困难群体,高校应进行专项帮扶,引导和帮助他们及时就业,避免就业“两极分化”。

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支持作者观点. 广告,发稿等业务 请联系 安徽热线业务联系

安徽热线 2005-2013 www.ahdaily.cn 内容来源正规媒体 不代表本网观点
信息真实性不做承诺 如有不实内容 欢迎举报不良信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监不良信息报警网监百度广告管家,精准广告支持网站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