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提示:安徽热线 > 安徽新闻 > 环球 > --> 安徽医大:架起人才“立交桥”
安徽医大:架起人才“立交桥”
2012-06-25 18:06
责任编辑:网络转载 来源:新华网安徽频道 我要投搞 打印
【字号

    在不久前发布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中,凭借在《自然遗传》上发表的4篇研究成果,安徽医科大学位列中国区科研机构排名第27位,在2009-2011年三年综合排名第15位;以10篇论文数,安医大在2009-2011年三年杂志亚排名中位列《自然遗传》排名第1位。这是安医大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又一喜人成绩。

    成绩的取得,与人才强校的战略分不开,也与学校重视人才建设,努力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息息相关。近年来,安医大想方设法创造多种机会,让多种人才在“立交桥”上畅通“行驶”,力争把学校打造成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慧眼引英才    

    大学之大,乃大师之大。

    安徽医科大学80多年的积淀,是一笔财富,但要奋起一跃,还需智力支撑。

    作为省属重点大学,为实现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首先面临的关键问题是高层次人才的匮乏。怎么办?单靠自身培养,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我校在立足自身培养的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年薪60万元,提供130平米以上住房一套……这是2010年8月,安医大面向全球选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引才”条件。

    年薪60万,作为省属高校,选才“门槛”不低。据了解,省属高校面向全球选聘二级学院的院长,这在我省高校并不多见,此前仅中国科技大学等少数重点高校有过先例;而安医大作为医科类高校,组建生命科学学院,在国内也属创新之举。

    经过筛选,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新加坡籍专家刘建军站到了答辩会的前台。经过院士领衔的答辩委员会专家组评议和评分,“海归”刘建军博士成功应聘,成为安医大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

    一石激起千层浪。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从新加坡国立基因研究所引进的刘建军教授,与安医大皮肤病学团队合作,成功开展一系列的大样本量中国人群皮肤复杂疾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在皮肤多基因复杂疾病遗传学研究领域获得了若干重要研究成果。在Nature、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分以上的有20余篇,带动了整个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学校通过坚持“为我所用,不惟所有”,“引智”与“引才”相结合,先后引进了新加坡国立基因研究所的刘建军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曼海姆医学院杜卫东教授,柔性引进了华裔环境流行病学者童世庐博士、WHO驻华卫生顾问汤胜蓝博士、日本大学松户齿学部小方赖昌教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酒精滥用与中毒研究所肝病实验室主任高斌教授等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打造了多项科研新领域,树立了多个学科新优势。从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的著名学府引进的26名“海外兵团”的加盟,为学校实现做大作强的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人可成才    

    外来“和尚”会念经,本土人才也不甘示弱。

    今年,安医大发明的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新药,先后获得美国和中国专利授权。同时,该专利已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指定进入欧洲等国家地区。这项专利,不仅为恶性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也令本土培养的专才陈飞虎教授声名鹊起。

    大学发展如同搭台唱戏,既要有人“搬桌子”,还要有人“摆凳子”;既要有人“唱主角”,还要有人“跑龙套”。与为数不多的高层次拔尖人才相比,规模庞大的基础型、实践性人才是构成人才“金字塔”的底座与基石,也是“立交桥”其中的一座。加强此类人才的培养,是支撑学校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性、根本性、战略性举措。因此,学校从制度层面出发,激发青年教师自我完善、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实施“青年人才开发工程”;积极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鼓励和支持中青年人才攻读博士学位、开展科学研究和到国内外交流与培训。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逐渐培养成型。    

    据了解,2011年,安医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近百,青年基金主力占据半壁江山,48位青年才俊跻身“国家队”。

    从2005年我校首个博士科研基金项目立项,星星之火,迅速燎原,2006年上升为3项,2007年增长到9项……2010已攀升至20项。7来年,已累计有97位青年科技人员获得青年基金资助,三分之一以上的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自2012年起学校为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又启动实施了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每年择优选拔5名青年学术骨干予以资助,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一代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同时,充分发挥青年拔尖人才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推动更多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越来越来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在安医大的科技舞台上崭露头角,并迅速长成参天大树。

    为了加快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校围绕学科建设目标,集中有限财力,重点支持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建设,推进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发展,着力实施“四个国家级项目培育计划”、“四百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和“博士生导师出国短期培训计划”。

    目前,学校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教育部骨干教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安徽省百人计划人选2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8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92人。    

    才皆尽其用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人才发展需要平台。

    为了让想干事业的人有用武之地,安医大瞄准影响广大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构建了省部共建教育部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抗炎免疫药理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两年,学校又新增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新增国家级重点学科皮肤病与性病学,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建设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等。这些,为高精尖人才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平台和创业载体。

    医学院校一体两翼,担负着培养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事业的两大任务。选拔和培养好人才,事关安徽的教育事业发展,事关安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作为安徽省属重点大学中的唯一一所医学院校,在学校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作为安徽省属医学院校‘领头羊’,引领安徽医学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这是追求,更是责任;要作为全省医学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排头兵’,发挥更为积极的示范作用。”张学军校长在2011年全校人才工作会议上的一番话,掷地有声。

    安徽医科大学不仅要打造行业龙头品牌,而且要成为人才为民服务、干事创业的集聚地。换句话说,我们的人才不仅只会写论文,而是要把高水平的论文“写”在人民群众的健康上!    

    感情暖人,待遇惠人。安徽医科大学除了在事业留人上“浓墨重彩”外,还在人才落户、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一站式”优惠服务。建立起让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一流贡献得到一流回报的机制,真正为学校和安徽人民健康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惠继荣)

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支持作者观点. 广告,发稿等业务 请联系 安徽热线业务联系

安徽热线 2005-2013 www.ahdaily.cn 内容来源正规媒体 不代表本网观点
信息真实性不做承诺 如有不实内容 欢迎举报不良信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监不良信息报警网监百度广告管家,精准广告支持网站备案
(责编:徐 栩)